阅读历史 |

第136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关中的富商还好,毕竟是在天子脚下,多少还得装一装。而在关东,巴蜀,江淮一带的富商那是连装都不装,已经开始把触手伸到政坛上,让刘瑞条件反射地回忆起后世的种种黑幕。

看来对商人籍贯的改革是要提上日程了。

只是……

他得找个幌子引出话头啊!

还有这群生太多的勋贵们。

d,拿着“任子”和“荫庇“的福利不够,还要去抢贫困生的上升通道。问题是他们要是真有两把刷子也就罢了,可偏偏各朝各代的勋贵子弟大都演绎什么叫”一代不如一代“。

如果刘瑞是中后期的汉武帝也就罢了,可偏偏这时的关中连藩王都没解决呢!还不是对勋贵动刀的时候。

【忍一忍吧!】

刘瑞缓缓吐出一口浊气,终究是将某些勋贵的名字塞入榜单,但却保证前十名里没有水分,而是真正的有才之人。

“看来太子是已有决断。”张奉待刘瑞停笔后拱手道:“敢问太子,这入榜者里何人是进士及第,何人是进士出身,何人是同进士。”

同为入榜者,但却分了三个档次,含金量也是依次递减。

“进士及第者为状元——舒县文党;榜眼——濮阳汲黯;探花——临沂颜异。”刘瑞的脸色有所放晴,缓缓说道:“进士出身的有第四名——鸿固原张汤;第五名——代郡赵绾;第六名——穰县宁成;第七名——荥阳郑当时;第八名——临淄主父偃;第九名——濮阳汲仁,以及第十名——洛阳卜式。”

报完前十名的刘瑞松了口气,也不知这份名单是否能让勋贵外戚们感到满意,不过想着刘启登基也有些年头了。所说位于权利中心官员换了皮,可是基层官员里还是有一部分从先帝乃至吕后时干到了今日。所以那些同进士出身的考生们要是不挑的话也能找个底层官员做做。

而对勋贵子弟而言,这次科举一是给皇家捧场,二是给自己镀金,所以能不能进太子宫,做不做官都没啥问题。

当然,这种说法只对深受圣宠的勋贵子弟有效,要是旁系或是早就退出权利中心的,还是得在爵位消失前另谋出路。

“剩下的同进士出身按照分数排出名次,期间若有同分者可以亲疏贵贱排出高低。”刘瑞用茶水润了润嗓子,同张奉说道:“太仆那儿准备好进士入宫的车马没?”

“还有上林苑的别宫那儿可准备好与学生们同乐的鹿鸣宴?”

所谓的鹿鸣宴源于唐代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,取自《诗经·小雅》里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,描述的是君臣一心,宴饮欢快的场景。而借鹿鸣宴来款待学子也是为君王做牌面,暗示刘启有效燕昭王之心,愿借科举铸成西汉的黄金台。

不过唐代沿袭隋制,虽设鹿鸣宴但也只是着重笼络举人之上的学生,加上唐代处于完善科举,八方来朝的豪迈阶段,所以宴上虽有诸多规矩,但也未失君臣同乐的本质。

真正把科举宴玩出花样的是宋代。

为进士特设的琼林宴便是鹿鸣宴的ps版。期间奏雅乐,宴百官,光是用以迎宾的绸缎就要花去上万匹,更别提百官掉落的各类美玉,曲水流觞的酒菜花销……这一桩桩,一件件的花销加起来就是个天文数字。而宋代是出了名的重文抑武,所以每年花在宴请进士,贡生,以及各地举人上的钱就能让其它朝代的皇帝们感到心肌梗塞。

最无语的是,北宋时这么搞也就算了,到了被士大夫们玩坏了的南宋也这么搞,真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。

所以刘瑞在设计科举时就规定了官方搞得庆功宴只有进士这一场,而且只能在关中由皇帝亲自设宴。

刘启只当儿子是为了巩固皇权,所以也就顺势同意了刘瑞的安排。

殊不知刘瑞是在看了宴会的开销后很想学《大明王朝》里的嘉靖喊出一声“朕的钱”。

少府的官员闻言向刘瑞一拱手,难得说了句俏皮话:“陛下与两宫太后亲临会场,咱们哪敢掉以轻心啊!”

西汉的国策是“以孝治国”,所以特赐参与鹿鸣宴的学子可以带父母同行。若是父母不在或不便者,可以带妻儿老师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。

若是像汲黯兄弟这样父母建在又一起登榜的,估计能带好几人赴宴。

虽然少府早就准备过各式各样的宴会,连登基大典都能安排得十分稳妥,可刘瑞就是不放心道:“还有放榜的布绢也得准备好,务必得挑最华丽的,也不拘在这方面多花钱。“

吩咐玩这些的刘瑞又看了眼拟定的榜单,决定给两宫太后和刘启审核一番,确定他们没有异议后再放出来。

“这是你定的?还是北平侯世子和考官们定的?”刘启看完后感叹道:“你是在搞雨露均沾啊!还是原本成绩就是这样。”

刘瑞感到一丝摸不着头脑,但还是老老实实道:“若要说这份榜单里有何水分,那必是享福了几十年也没混出个人样的某些人啦!”

“火气很大嘛!”刘启居然没恼儿子的冒犯态度,反而觉得刘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